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少見的B型主動脈剝離破裂

心臟外科的住院醫師都幾乎會背這個常被灌輸的準則
A型主動脈剝離要盡快會診心臟外科開刀
B型主動脈剝離收內科治療
理由是B型主動脈剝離出現破裂休克的機會遠遠的比A型主動脈剝離低得許多許多

今年已經連續三個B型主動脈剝離的患者
因為造成破裂出血或者嚴重腹部臟器動脈受剝離血管影響壓迫緊急安排做主動脈支架手術
其中一個還因為準備不及還沒消毒好皮膚就必須心臟按摩了
就差了半個小時
令在場的所有人扼腕

昨天夜裡
急診是非常機警的學弟因為外院轉來的B型主動脈剝離患者新照的一張胸部X光片出現右側肋膜積液

立刻決定再安排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馬上注意到原本主動脈剝離旁邊的血腫塊變大還沿著食道與主動脈之間的平面滲透到對側肋膜腔中
完全跟上次來不及手術的病人一模一樣

我在家裡一看到網路下載的醫院檢查片
馬上衝到急診室找來所有家屬花了一些時間解釋這個少見的嚴重變化
並試圖扭轉原本所有來看過他們的醫師告訴他們的可能不完全正確的資訊

B型主動脈剝離相對比較安全...只要住內科加護病房幾天就好了....
事實是...
B型主動脈剝離的確較少出現必須開刀處理的狀況如破裂心包膜填塞
可是一旦出現更需要開刀處理的併發症時
往往比A型更兇狠更難處理死亡率更高....

以前值班遇到這種必須開刀處理的B型主動脈剝離真的三聲無奈
因為手術的過程比起病人躺平下輕鬆處理的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更為辛苦
手術的變因以及影響的血管也比較多
手術後惱人的併發症如聲帶麻痺橫膈麻痺等更是如影隨形
很難避免

還好自從有了主動脈支架
這個手術變得簡單了
透過支架隔開病人破裂的主動脈裂口
可以迅速解決主動脈剝離的破裂出血休克以及臟器器官缺血瀕臨壞死的嚴重併發症
讓 手術    變得容易又快速幾乎沒有併發症了

我們找到血管迅速的做好血管mapping
幾分鐘就擺好了支架
再做一次完成後的主動脈攝影

原本滲血破裂的地方完全被支架遮住了
我還不放心的在手術前請麻醉科主任放好了脊椎液引流管
希望手術後不會有下半身麻痺的最恐怖後遺症

阿彌陀佛
希望病人可以順利恢復...

PS: 病人沒有出現下肢無力的症狀
         只是有點脹氣
         再做一次掃瞄
         所有的滲漏出血以及主動脈剝離假腔完全消失
        ....
        一週後順利出院
        回到門診只是有些肺部塌陷右側肋膜積水輕微發燒的樣子
       用抗生素治療了一週就已經完全好轉
        看來恢復得相當不錯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大誤會, 腹主動脈瘤要多大才要處理???

腹主動脈瘤
從四點一公分短短兩年進展到5.9公分
我建議病患早一點做腹主動脈瘤支架手術
卻不幸遭到病患白眼
拿出收集的兩個剪報
一個是八十多歲老公公腹主動脈瘤大到9.5公分
經過厲害的" 心臟內科" 醫師診斷治療一下子就沒事出院了
一個是快九十歲的老翁
經過家屬原先的放棄急救到轉到厲害的 幾十公里遠的區域教學醫院一下子就將已經破裂的
腹主動脈瘤短短兩個小時
修補起來了
讓喪事變成喜事

我的病人非常高興的告訴我
你看
人家大到9.5公分的動脈瘤活到80多歲
即使有問題快要死掉的才送到醫院也是弄一下就好了
甚至破裂的腹主動脈瘤也可以簡單的救起來.......

我聽得一片傻眼
不知道跟坐在旁邊仔細觀察病人眉飛色舞口沫橫飛
醫師卻眉頭深鎖一臉苦笑的狀況
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外國醫學生怎麼解釋...

是媒體誤人
還是醫師廣告得振振有詞說話有風的同時
忘了提醒全國民眾
那是特例僥倖
那不是應該有的健康就醫態度

我坐在門診
看著洋洋得意的病人
心裡有一拖拉庫的醫學統計數據可以背給他聽
也可以跟他們講我們自己同仁父親因為聽信一位不知道哪裡的放射科醫師的說法
五六公分的動脈瘤擔心什麼
他們常常看到七八公分甚至十公分的動脈瘤都沒事了
卻在診斷後不到一年
死於腹主動脈瘤破裂來不及送到醫院緊急手術搶救...

大多數民眾認為醫師宣佈應該考慮手術處理了
表示還有一些時間可以考慮考慮
等到不舒服了
再來認真考慮還來得及
卻忘記
大多數外科醫師所說的手術適應症可是研究統計千錘百鍊的結果
可不是純粹為了多賺病人一點錢的想法而已
光是要將腹主動脈瘤手術的標準從5.5公分下降到5.0公分血管外科醫學界已經吵翻天了
可是民眾怎麼知道一個5.5至6.0公分的腹主動脈瘤一年破裂的機率已經超過手術的風險了
更遠遠超過腹主動脈瘤支架的危險

生命真的需要這樣冒險嗎???
個人觀點不同吧
隨著年紀與家庭經濟也大有不同吧..
我告訴外國學生我的猜測
他用力的點一點頭聳聳肩一副很了的樣子
哈...